-
买花网为您提供:海珠区订花_广东广州市海珠区订花网哪个好?
-
海珠区鲜花在哪个网站订?海珠区网上哪里可以订鲜花?海珠区网上订鲜花海珠区网上订花去哪个网站,订购鲜花 、送花上门,海珠区订花网,是网上订花优选品牌,24小时提供:网上订花、送花服务。用心经营,专业成就网上订花知名品牌,承诺用户放心订花!是您购买鲜花网站好选择!
买花网海珠区鲜花网服务项目:提供网上订花送花、鲜花、蛋糕、花篮、花圈、果篮,公仔,巧克力,绿植,会议用花,展会用花,节日用花等订购,您只要通过买花网上下好订单,我们会安排海珠区附近连锁店及时送出,并由买花网总部提供售后服务。 为保证客户的利益,所有的商品订购流程均在本网站统一完成。
配送范围:
官洲街道订花
南洲街道订花
江海街道订花
瑞宝街道订花
凤阳街道订花
南石头街道订花
沙园街道订花
龙凤街道订花
南华西街道订花
海幢街道订花
素社街道订花
滨江街道订花
江南中街道订花
昌岗街道订花
新港街道订花
赤岗街道订花
华洲街道订花
琶洲街道订花
更多实体店
海珠区微信订花,广东广州市海珠区网上订花送花海珠区网上预定送花服务海珠区预订鲜花,海珠区鲜花预订,海珠区网上订购送花服务 订花定花 海珠区网上订花当天送 中国鲜花优秀品牌!1-3小时送达全国,订花,方便快捷,货到付款,订花,打造品牌百年老店。专注鲜花速递服务16年,销量居鲜花礼品网站首位!鲜花网可24小时预订鲜花,同城送花、异地送花服务,网上订花后最快1小时即可将鲜花快递上门,送花网站覆盖中国1500多城市!
订物流程:
浏览商品→点击购买→注册或直接购买→填写订单→选择支付方式--成功提交→买花网配送店按您要求送货上门
注意事项:
1、海珠区市区可以做到最快`小时送货上门(郊区需另外加收运费),但请尽量提前24小时订花,以保证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安排送货。
2、正常配送时间为:8:30—21:00(乡镇晚上不配送),17:00以后订购的商品系统会转到第二天安排!
3、每张订单的确认、配送和收货人签收状况,送货人可在每个环节查询自己的订货状态。
4、海珠区市区免费送货上门,海珠区乡镇需加收路费(30-80元)部分乡镇及郊县仍无法送达,订购之前提跟客服联系
说明:以上送货范围仅供参考,定购前请先咨询客服,请以我们最终确认为准。
手机版访问:海珠区订花_广东广州市海珠区订花网哪个好?
海珠区定花,广东广州市海珠区订花,海珠区网上订鲜花
http://www.hualanwang.cn/dinghua-haizhuqu/
海珠区实体店地图:
海珠区简介:
海珠区总面积102平方千米。总人口84万人(2003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510220。代码:440105。区号:020。拼音:Haizhu Qu。英文:Haizhu District。
基本概况
海珠区是广州老四区之一,古称江南洲,在广州市珠江的南面,2005年全区总面积为90.40平方千米,总人口87.7万人。2005年12月31日起,海珠区辖18个行政街道:赤岗、新港、滨江、素社、海幢、凤阳、龙凤、沙园、瑞宝、江海、南华西、南石头、江南中、昌岗、南洲、琶洲、官洲、华洲。
海珠区古称“江南洲”,处在广州市的中部,由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所环绕,是四面环水的天然良壤。海珠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一个素有广州“南肺”之称的绿色岛区。
海珠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是广州市唯一的岛区,与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番禺各区隔江相邻,江岸线长达47.3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大面积的水网果林风景区,呈现出“山水城市”的格局。海珠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物可考而比较确切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区内遗迹旧址、名人故居和和纪念建筑众多,有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居,有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两次设立的大元帅府旧址,有岭南画派祖师居廉的居所十香园,有建于明代的云桂桥、琶洲塔、赤岗塔,有见证海珠岛地貌形成历史的古海岸遗址等,颇具人文历史底蕴。
海珠区是广州市能通往珠江三角洲各市、县,和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重要通道。区内河涌密布,水上交通方便,不仅是广州市区内的重要水路航道,还可直通珠江三角洲各内河港口及沿海港口。区内有客运货运码头,船舶可直达汕头、海口、三亚、厦门等沿海城市。陆路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路网遍布全区,12座跨江大桥与市内各区相连,内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和华南大疲乏横贯全区,地铁二三号线通过区内最繁华地段,路桥网络四通八达。
目前,海珠区正致力于建设滨江路具有岭南特色和异国情调的旅游休闲、观光中心,江南大道、江南西路、宝岗大道的大型零售购物、商业服务中心,广州大道南地区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物流商品集散中心,琶洲赤岗地区的会议、信息、商贸服务中心,以中山大学为龙头,新港路沿线的科技中心,围绕万亩果树保护区的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旅游中心。这六大中心已初具规模。
海珠区既有都市的繁华热闹,又有乡村的田园景色。以“江、涌、林、园”为特色的江岛生态系统,使海珠区成为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城区”。
海珠区一贯坚持“经济强区,科教兴区,环境建区,文化立区,依法治区”的发展思路,实施“优先发展服务业,优化提高工业,积极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的产业发展战略,以房地产为龙头,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仓储运输业和高新技术无污染工业,促进全区经济健康发展。
海珠区已成为广州市新的中心区域,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将得到优先重点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国际生物岛等重点项目落户海珠,海珠区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新世纪迎来新机遇,历史悠久的海珠区将焕发更灿烂的光彩。
- 人文历史
海珠史话
二千多年前,一个日暖风馨、锦旗飘飞的日子,在一个绿水环绕的小岛上,任朝廷议郎的杨孚掘开了一小块土,种下了一棵小松树。从此,这块沉默了千百年的土地走进了历史的视野,开始了积淀自己文化、品格的漫漫旅程。
弹指之间,已是千年身!柔情似水却又坚强如松,热情大度亦不乏疾恶如仇,这是怎样的矛盾结合体呢?人们惊讶、赞叹、欣赏。这,就是历史浩瀚长河中的一颗闪亮的海上明珠---广州市海珠区。
在她沧桑的岁月里,多少文人在这里吟咏挥毫,多少英雄在这里拍遍栏杆。古老的传说、悠远的古迹折射着灿烂的海珠文明,它们在深沉地诉说着海珠史话。散布在各处的名胜有如沙滩上的贝壳,串出一道绚丽多彩的海珠风景线。有世界上深入大陆最深远的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和沧海桑田的见证--黄埔古港遗址;体现明清建筑风格的琶洲塔、赤岗塔、云桂桥、利济桥等;著名的道教、佛教、基督教胜地纯阳观、海幢寺和基督教河南堂;岭南画派创始发源地十香圆及诸位革命烈士故居,如邓世昌纪念馆、廖仲恺纪念馆、卫国尧烈士故居等等。
驻立在古迹之前,弥漫上来的是不尽的故人故事。我们穿梭时空的隧道,回荡在一幕幕的历史之间,痛哭涕下,然而又热血沸腾!1847年,洲头嘴人民的抗英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清朝末年,孙中山、廖仲恺、黄兴等革命先驱在"河南"秘密组织反清活动;民国年间,孙中山先后两次在这里建立大元帅府,领导北伐和国民革命。
辉煌的历史,杰出的人物!珠江水象母亲一样哺育着海珠人民,人杰地灵的海上明珠还不断地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艺术、经济、军事等各界的皎皎者。
今天,踏着前人足迹前行的海珠人民,身上仍流淌着奋斗不息、坚韧不拔的热血。如今的海珠,生机昂然,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名校林立,座落着南海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是重要的科教、科研基地,国际会展中心傲然耸立,海珠已成为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聚集中心。
海珠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着新的历史!
平凡的海珠人民创造了海珠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海珠文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海珠人。
"海珠史话"是海珠的史话,更是海珠人的史话。
广州人的“河南地”
广州人称海珠区为“河南”。海珠区建国初称河南区。河南之得名,一般人认为是因其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缘故;但尚有另一种说法,据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所记:“广州南岸有大洲,周回五六十里江水四环,‘河南’,非也……河南之得名自孚(杨孚)始。”屈大均否定了“河南”得名是由于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说法,认为“河南”得名来源于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时期杨孚。
杨孚是今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镇人,在东汉章帝时期任朝廷议郎,曾提出“创业用武,守业尚文”的主张,著有《岭南异物志》,以诗体记述了岭南地区的物产,被称为“粤诗之祖”。据《广东新语》记述,杨孚从当时的东汉京都河南省洛阳辞官回到下渡村,带回几株洛阳松树,植于住宅前。有一年冬天,松树竟满树白雪,十分壮观,人们觉得很奇怪,都说是杨议郎把河南洛阳的瑞雪也带回来了,于是把杨孚居住的地方称为“河南”。清代陈昙有诗云“议郎宅前栽松柏,带得嵩阳雪意醋;今日万松山下过,不知南雪是河南”。
“河南”的范围在不同的时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别。从东汉至明代以前,河南泛指整个河南地区,即今海珠地区。明清至民国时期,由于河南地区西北部的开发,城区逐步发展,人们习惯将当时广州珠江南岸西起白鹅潭,东止“河南尾”(今草芳围),面积约3公里的城区称为“河南”。这是狭义上的河南。建国后,“河南”的范围习惯上是指整个海珠地区。
“海珠”得名由来
海珠是现区名,得名于古代广州珠江中的海珠石。海珠石与海印石、浮丘石合称"广珠三石",又称"羊城三石"、"珠江三石"。在古代广州珠江河段中,海珠石居中,海印石在东,今海印桥、海印公园均因在海印石而得名。浮丘石在西。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李调元的《粤东笔记》、范端昂的《粤中见闻》中对"珠江三石"均有记载。
清乾隆年间范端昂的《粤中见闻》记曰"广城南海中,有片石涌出水面,广袤数十丈。相传有贾胡持摩尼球至此,珠飞入水,浦曰沉珠,其石曰海珠"。书中还记述了海珠石上有慈庆寺,种有古榕,清顺治年间筑有炮台等。宋代时海珠石羊城八景之一,"珠海晴澜"。
在1990年编纂的《名城广州常识》一书中的"掌故与传说"中,以一个古老的神话传奇故事,记述了海珠石的来源和珠江的得名。
传说秦汉时期,赵佗在广州建南越国,他有一颗镇国之宝,称阳燧宝珠。赵佗死后这颗宝珠成为陪葬品。当时有一位书生叫崔炜,很想见识一下这颗镇国宝珠,后来他因请神医救活了仙女玉京子,仙女为表谢意,让崔炜到赵佗的墓穴地宫中去探访,赵佗就把宝珠送给了他。后来,这颗宝珠被一位波斯商人重金购得,取名"摩尼珠",并准备把这颗宝珠带回波斯国。有一天,船至广州城南大江,两岸风景秀丽,他情不自禁地拿出宝珠欣赏,突然狂风大作,波浪翻滚,宝珠化作一道白光射入江中,变成一块巨石。到了夜晚,巨石如明珠一样闪闪发光,人们就把巨石称为"海珠石",同时把广州城南的这条大江称为"珠江"。
海珠石因长年受泥沙冲积,渐与珠江北岸陆地部分连接,1928年被辟为海珠公园,民国20年(1931)扩筑新堤(今沿江西路)时,与珠江北岸连成一片。1932~1933年分别修筑建成的海珠路和海珠桥均以此命名。建国后的1960年8月,河南区改名为海珠区,取其"海上明珠"之意。
两千年不衰广州港
广州自古就是中国对外商贸的重要港口中心城市,2000年来兴盛不衰,这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较为罕见的。
黄埔村200多年前曾是远东重要的贸易中心港口。驱车刚下东南环高速公路,远远便看见黄埔村前山上的琶洲塔,据说它曾作为当年进出港口商船的航标。从古黄埔岗码头望过去,只见江面宽阔的水域直通珠江口,码头附近依稀能辩当年繁华时的种种痕迹。据介绍,在18世纪,这里是中国到达欧美各国最近的航线起点,是商船出洋的上好地方。广州属亚热带气候,外国商船只要夏季乘南风而来,秋季借北风而返,便可一帆风顺,十分方便。
在黄埔村里西畴里16号,至今仍保留着当年清政府为港口所立的公文石碑,石碑上写到"此南社古涌为乡内出水之区"意即这里是出洋的港口,来往的商船都必须在此停泊。据史书记载,1685年清朝在全国分设粤、闽、江、浙等四个海关,到1757年只保留粤海关,广州被定为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后来港口一直南移,经现在黄埔老港直至黄埔新港。
由于古黄埔港得天独厚的优势,18世纪这里出现了外国商船汇集的盛大景象,据《远东国际关系史》记载:1789年"停泊在黄埔的有英国船61艘,美国船15艘,荷兰船5艘,法国船1艘,丹麦船1艘,葡萄牙船3艘,共86艘",在同一时期有6个国家近百艘商船在碇泊,黄埔港昔日之盛况,可以想见。《中国国际贸易史》一书统计,以1817年为例,广东当时年外贸的进口总值为23488440元,其中通过黄埔港进出口值就有19711444元,占广东进口总值的80%以上。
专家在对黄埔老港口进行考证后认为:"像广州这样经历2000年而不衰的港口世界历史上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地中海的亚历山大港。
明清时期黄埔港的繁荣使占尽地利的广州黄埔人纷纷出洋经商,他们与东南亚乃至欧美等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大大加强了广州作为远东中心贸易港口的影响力,清朝时期更是出现了像新加坡著名华侨领袖胡璇泽和留美华侨梁诚等一大批著名侨界知名人士。
黄埔村人胡璇泽作为新加坡著名华侨领袖,一身兼任中国、俄国和日本三国驻新加坡领事,还-为澳大利亚男爵和英国CMG三等宝星爵位,蜚声海外。由于他对新加坡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在新加坡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黄埔先生"。新加坡人为了纪念他,在新加坡圣淘沙历史博物馆树立有他的蜡像,一些学校、街道则以黄埔命名。在新加坡至今还保留有黄埔路、黄埔民众联络所等用"黄埔"命名的地方。
作为从黄埔走出去的中国早期赴美留学生,当时的侨界人物梁诚曾向美国交涉取回庚子赔款余款,在北京兴办了清华学堂。
古桥旧屋老风俗 如今敞门变通途
海珠区小洲村是广州难得一见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村。作为著名的果树之乡,且处于广州的"南肺"而得以幸存。
小洲村以农业为主,盛产闻名的石硖龙眼、红果杨桃,到处可看类似苏南一带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石拱桥下、小河涌上,荡漾着几只小船,岸上是低矮的平房、枝叶繁茂的树木,当地农民在河边树荫下纳凉闲聊,静谧而清新。
由于受污染少,且受珠江水涨潮的时时冲洗,小洲村的河水清得令人羡慕。在这里,不经意间还可看到人与狗共洗一江水的野趣。河里泊着一些显已年久无用的小船,听当地人说,过去村里没有陆路而河涌发达,运水果、货物都是通过这些船,这些年,陆路修起来了,船也渐渐少用。
在河中间,有一个长满青草的小绿洲,外人怎么也想象不出这底下埋着龙舟。原来,龙舟平时只有埋在水底才不会干裂,等龙舟节到来时,村里将举行盛大的起水仪式,才将龙舟挖起。
河上有几座石拱桥,其中一座是明代时的墨翰桥。村里有一棵大榕树,是小洲村的建村树,树根露出,状似麒麟,据说已有500多年历史。
小洲村仍可看到一些古老的房屋和小巷,这种房屋因屋顶有两个像锅耳的突起物而被称为锅耳屋。最老的屋子是西溪公祠、简氏公祠,建于明朝年间。村子里还有一种特殊的屋子叫蚝壳屋,是用蚝壳泮石灰砌墙建成,东暖夏凉,比起青砖屋造价更底。据了解,小洲村就是泥沙伴着壳冲积而成的,现在挖开地下两米,就可见到蚝壳层。不过遗憾的是,曾在村里盛行的蚝壳屋大都在近年改建成水泥屋,现在只剩下一所有100多年历史、仍住着人家的蚝壳屋可以让人观瞻。
小洲村因风景优美,吸引了一批著名的艺术家在这里购地置屋,寻找创作灵感。村中由此建成一个艺术村,由著名画家关山月题词。
从99年5月1日,这个古老神秘的小村才开通了第一部公共汽车--从天平架经广州大道至小洲村。目前,从南方大厦至小洲村的客船也即将开通,到时游客就可以方便地一睹岭南水乡的风采。
旅游景点
海珠区是广州市四个老城区之一,与各区相比,“江、涌、林、园”的江岛生态系统是其独特的环境优势:47公里的环岛江岸线,74条纵横交错的河涌水网,宛如天然氧吧的万亩果园,著名的岭南佳果和历代围海造田所形成的独特田园风光,以及遍布海珠的人文遗迹让每一个海珠人引以为荣。
海珠区是广州市“南肺”,是珠江环抱一个绿岛。区内遗迹旧址、名人故居和纪念建筑众多,文物资源丰富,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两次设立孙中山大元帅府、民族英雄邓世昌纪念馆及故居、岭南画派祖师居廉的居所十香园、建于明代的云桂桥、琶洲塔、赤岗塔,有见证海珠岛地貌形成历史的古海岸遗址,以及海幢寺、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等,这些历史文物古迹是海珠区宝贵的旅游资源。
海珠区有很多由风化剥蚀、海浪侵蚀或堆积而造成的遗迹,如七星岗海蚀遗迹、松岗及赤沙的沙堤、七星岗的丹霞地形和鳞石地形及赤岗塔瓯穴群等。这些遗迹形成很有旅游价值的地貌景观。
海珠区除了推进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外,还通过评选“海珠十景”来加强对该区旅游资源的宣传。该区通过投票选出了包括“帅府华晖”、“会展雄姿”、“海幢春晓”、 “学府风韵”、“瀛洲叠翠”、“双塔竞秀”、“邓祠国魂”、“滨江霓裳”、“漱珠朝斗”、“洲头烟波”等“海珠十景”,其中既有历史文化古迹、也有现代建筑,还有岭南田园的自然景观。
投资环境
海珠区地处广州市中部,全区面积90.45平方公里,总人口123.73万人,现辖18条行政街道。海珠区的城区功能已成功由传统的工业区向以居住为主,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仓储运输业和高新技术无污染工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转变,成为广州市新的中心区域,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将得到优先重点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被誉为“海上明珠”。
海珠区综合经济实力已遥遥领先于国内许多大城市中的同级区份。200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78.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6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8.13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8.49亿元。2003年,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2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全区国税和地税总收入分别为18.24亿元和24.04亿元。
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7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实现工业总产值221.55亿元,增长18.9%;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58.84亿元,增长17.6%;重工业总产值62.71亿元,增长30.6%;轻、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1.7:28.3。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136.51亿元,增长17.7 %。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1.38亿元,增长14.0%。全区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34户,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的14.3%,实现的利税总额为29.48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的90.7%。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124.42亿元,增长56.6%,其中连锁超级市场实现商品销售18.06亿元,增长93.6%。全区专业市场137个,全年商品成交额79.3亿元,增长8.8%;其中亿元以上市场18个,全年商品成交额68 .74亿元,增长28.9%;占全区商品成交额的86.7%。
改革开放以来,海珠区商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江南大道商业中心和和三大商圈(江南大道、广州大道南、琶洲会展中心,72个农贸(肉菜)市场),社区有小商业网点,完善了商业网点的布局。
全区实现海关进出口总值5.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0.3%,其中进口总值2.64亿美元,增长1.5倍;出口总值2.39亿美元,增长25.9%。
海珠区作为广州市惟一的岛区,其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海珠区亮出了“环岛经济”牌。会展经济区是“环岛经济”最闪亮的一颗明珠。2006年,广州举办第100届交易会时,琶洲地区的写字楼、酒店等会展经济将上一个台阶。此外,海珠将利用毗邻广州大学城的优势,探索建设后勤配套服务区和以“万亩果林”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休闲区。
在海珠区滨江路一带,海珠区将重点培育发展滨江经济带,加快建设滨江西路“海珠风情街”和以太古仓为亮点的白鹅潭周边旅游观光休闲购物区。在海珠区岛内,拥有众多科研院校的新港路将建设新港文化科技经济带,推进以海珠科技大楼、中大科技园区为亮点的高新科技园区建设。在地铁沿线,海珠区将引导建设特色购物中心等商业网点(商业街)。
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278.4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69亿元。农业生产以种植业(水果、蔬菜)为主,养殖业(牲猪、家禽)为副。目前,蔬菜面积4000亩,水果面积1.8万亩。
水果种植品种主要有:荔枝1500亩、龙眼5000亩、杨桃5500亩、黄皮3500亩、其他品种(石榴、木瓜、香大蕉、甘蔗等品种)2500亩。1999年,市政府把我区这片果林规划为果树保护区,并划分为一、二、三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为农业生产及农业观光示范区,面积约4000亩。二级保护区为果树生产恢复区,面积约7000亩。三级保护区为果树生态保护区,面积约7000亩。果树保护区是不可替代的城市湿地,对调节广州市气候、净化城区空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喻为广州的“南肺”。(本文地名介绍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
-
-
-